點兩下螢幕可以啟動自動閱讀模式
斷捨離 提高收拾動機的方法- 斷捨離

前面我已經詳細為大家說明了斷舍離的機制,接下來我要告訴大家具體的實踐方法了。其實,如果從某種意義上說的話,所謂的實踐方法完全可以認為是一些附贈品,因為徹底地篩選物品才是斷舍離的核心,所以也不是非得需要多餘的技巧。

在這裡,我要特彆強調的是,減少物品=只要能徹底地收拾,就根本不需要整理、收納了。在做講座的時候,我甚至還半開玩笑地說過「先把收納東西的傢具都扔了吧」這樣的話。因為如果能真的只留下必要的物品,那麼分類、收納物品之類的技巧也就沒什麼大的用處了。而且,所有的收納工具和收納物品都是為了往裡面塞-滿東西而存在的,所以只要有那些東西在,就等於是縱容自己無休止地增加東西。斷舍離首先就非常質疑這一點。

不過話雖如此,但不管是扔東西還是要整理、收納,都有一些了解了絕不會吃虧的技巧。這些說到底,目的還是為了能夠減少物品。雖然前面已經講過了斷舍離的機制,可一旦到了要實踐的時候,還是得有更容易理解的目標。不過,最關鍵的是要下狠心,而且還需要勇氣和覺悟。

在頭腦里進行整理時,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與物品的關係,然後就是當下這一時間軸。在接下來的實踐中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聚焦於某一個場所。而要選擇場所,就得意識到時間。我今天能把多少時間花在斷舍離上呢?是半天、1小時,還是15分鐘呢?從能用多少時間出發,找出今天想要進行斷舍離的場所,這樣的話效率更高,而且人也更願意付出努力。換句話說,要選擇的這個場所,即便只是一個抽屜也是可以的,甚至說得更誇張一點,即使只是一個塞-滿了購物小票的錢包也無所謂。

大家都有一種感覺,就是要收拾房間,必須得留出大塊的時間來才行,但斷舍離的觀點恰恰與之相反。根據此時此刻能擠出來的時間多少來計算場所,因此,就算再忙也可以從今天就開始斷舍離。不過在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,一定要選擇在能擠出來的這段時間之內可以收拾完的場所。要是拖拖拉拉做到一半就半途而廢,等著下禮拜再繼續,那既無法得到成就感,而且視線所及的地方也不能讓人得到滿足感。如果是這樣半途而廢的話,就等於是把沉澱下去的淤泥和上層的清水再次攪渾,反而會適得其反,把環境搞得更加亂七八糟。所以說,越是那些東西堆得過分、實在提不起勁收拾的人,只要能徹底地收拾好一個場所——不管那是多小的地方——就越是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動機。

斷舍離認為,堆滿東西的房間,在無意識水平上,就好像是在大海里溺水的狀態一樣。所以,我們要找到那個和陸地相聯繫的地方,不管那個地方有多小。要想把溺水狀態中的房子全都搶救出來或許會很難,不過,如果只是集中突破其中的某一部分,情況就會好很多。假設說收拾好了一個抽屜,只要一打開那個抽屜,人就能自覺露出滿足的笑容,得到活力,因為這裡的「相」已經很整齊了。如果能以這一小塊整齊的地方為突破口,得到激勵,更願意努力行動起來,那簡直就太完美了。這就是提升動機的技巧。

考慮一下「我想通過斷舍離得到什麼」,選擇進行斷舍離的最初場所,幹勁就會隨之增加。而一旦這個場所得到了第一次突破,斷舍離的速度就會明顯加快。

重視健康及安全

從生存的基本場所做起。吃飯、睡覺、排泄的場所,比如廚房、卧室、廁所、浴室、洗臉台等等。


希望能作用於心理深層

著手於看不見的場所、不想看見的場所、不想讓別人看見的場所等等,即便打掃乾淨了也不會有任何人發現,但是自己知道並且總是在意的場所,比如倉庫、不怎麼打開的收納箱以及其他自己很在意的場所。

重視運氣

要想讓家庭整體運氣上升的話就選玄關,要是希望能先提升自己的運氣的話就選卧室等等。

讓人能強烈感受到意識發生改變的,就是那些能作用於心理深層的場所。明明是只要想做就隨時都能收拾的場所,可不知道為什麼卻一直放著不弄;別人雖然發現不了,但自己暗地裡卻在意得不得了。長年來一直卡著,開合不順暢,但卻不知道為什麼就那麼用著的抽屜就屬於這一類,因為 I里總是想著「唉,算了吧」,就置之不理了。因為這只是件小事,所以平日里可能也不太能意識到特別不方便,可實際上自己卻很在意,總想著「遲早有一天」,就一而再,再而三地推後,結果能量就在不斷地推後中慢慢流失了。當你覺得「我想稍微改變一下自己,我想要變得更有精神」的時候,如果能把重點放在這些場所上,就能體會到「不知道為什麼,有一種與以往不同的清爽感」,因為這些場所就是讓你逃離罪惡感的通道。或者再打個比方,房間里的熒光燈早就壞了卻一直置之不理,可自己卻一直非常在意,終於有一天換了新的燈管,房間一下子就變亮了,心情也會跟著一下子變舒暢了。

另外,就技巧方面來說,不擅長整理、收納的人,也不擅長分類思考。所以對於這樣的人來說,從不需要分類的場所入手,也就是說,從不管怎麼看都只能放食物的冰箱、從不管怎麼說都只能放鞋子的鞋櫃入手,興許就不會感到太大壓力了。不過話雖如此,其實也有不少人在只能放食物、放鞋子的地方也混放了完全不同類的東西進去。正因為如此,這種場所用來做「吃,不吃」、「好吃,不好吃」等以自我來做主語的取捨選擇和分類的訓練,就是最合適不過的了。如果冰箱里只放「我自己想吃並且覺得似乎很好吃的食物」的話,那哪些應該拿出來扔掉,你自己也能一目了然了。

通過有多少時間而選擇出來的場所,再加上自己的目的,就能得出這樣的推導:「重視健康及安全」 →「有一小時的時間」 →「不擅長分類」=冰箱的最上一層。這樣,你就能時時發現最適合實施斷舍離的地點了吧。

只集中於一點做到完美,就能不知不覺地打開收拾的突破口。

© 本站內容來源於網路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需幫助請聯繫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