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兩下螢幕可以啟動自動閱讀模式
斷捨離 關注不扔東西造成的損失- 斷捨離

經濟學裡有個眾人皆知的80/20原則,說的是「80%的營業額都是由20%的營業員達成的」。按照這個意思,80/20原則也可以說成是巨額的成果是由少數人創造的經驗原則。

在過去的八年里,我通過講座與超過兩千名學員有過接觸,傾聽他們的故事,視情況的不同有時還需要拜訪他們家。在這個過程里,雖然存在一些個體差異,但總體上來說,物品也同樣會遵循這個原則。

第085頁的「現在區·過去與未來區」這張圖,就顯示了這—原則。具有實際價值並且仍在發揮作用的物品,其實只佔所有物品的兩成,而且,絕大多數時候光靠這20%的東西就足以應付生活了。換句話說,如果只留下那兩成物品,在五次里,只有一次會因為沒東西用而困擾。也許你會說,如果把東西全都留下來,那豈不是連一次困擾都不會發生了嗎?可這樣根本不行,那些佔了八成的東西雖然幾乎沒有出場的機會,但卻會時不時讓我們覺得不安,結果反而是更傷腦筋。那八成的東西,只要存在,就會造成困擾。說到底,只需要兩成的東西,就能搞定五分之四的狀況,況且剩下的那八成都是沒用的、令人徒生困擾的廢物。所以,扔掉它們更划算,不扔掉,反而會吃虧。

第64頁曾經介紹過扔不掉東西的人的三種類型,其中之一是擔憂未來型。這種類型的人就很喜歡把目光集中在「平均五次中只會出現一次的情況」。在斷舍離的最初階段,如果抑-制不住地出現「好可惜啊」、「良心不安」之類的感覺,想一想這些「因為不扔東西而造成的損失」,你的感覺就會好很多。

此外,東西越多,人就越是容易陷入「必須要管理」的狀態,就總會逼著自己去收拾。可是人一旦忙了起來,就怎麼收拾都收拾不完,最後導致物品四處泛濫的狀態。但如果東西很少的話,就算你再忙,再沒有時間,那物品的泛濫也不會有多驚悚。說到底,如果能夠認真地實施斷舍離,只留下篩選後的真正符合自己喜好的東西,那麼整理就會變成一件愉快的事兒,畢竟都是你自己喜歡的東西。那些東西帶著和自己的波長相符,也就是和自己相合的能量,就像是自己的朋友。把多餘的廢物全都清走,留下的都是自己喜歡的,這麼說起來,這項工作和尋寶、挖掘寶藏倒是極為相似。

要把泥里的東西挖出來很麻煩,可是如果能從泥土裡挖出寶藏呢,那就不會不想動了吧!

因為做老師的緣故,由美子經常要去學生家裡做家訪。她發現,幾乎每個學生的家裡都亂得讓人下不去腳,當然她自己的家也一樣。

由於太忙了,最近幾年她幾乎徹底放棄了收拾房間的工作。雖然書籍一類的紙質垃圾讓人看得心煩意亂,但我們先試著從整理廚房開始,畢竟廚房是生命活動的根據地,是處理食物的地方。如果這裡亂糟糟的,所有的社會活動和精神活動都無法走上正軌。冰箱里塞-滿了食物,多半是出於「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去購物的不安」,一進超市就買回來大量的食物,然後一股腦地把它們堆進冰箱。她的冰箱的冷凍室里,甚至還放著好幾年前買的冷凍食品。

為了讓她客觀地認識到自己家裡食物泛濫的狀況,我把冰箱第一格的食物都取出來擺在地板上,這可以視為一種衝擊療法。結果,由於這些東西的數量超乎了自己的想像,由美子驚訝得說不出話來。我們翻出來的食物,大多數都是三年前買的了。一問之下才發現,三年前正是她開始當上班主任的時候,那時的她正處在責任的重壓與評價的夾縫中拚死掙扎的階段。對於由美子來說,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「斷 ,在冰箱里的還能吃的食物吃完之前,儘可能地不要再買新食物。做到這一點之後,她就能自然地進入斷舍離的過程,開始通過物品進行自我改革了。

你捨不得扔掉的東西,是不是一年十二個月有半月都派不上用場呢?

© 本站內容來源於網路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需幫助請聯繫我們。